在日前举办的“2025抖音直播行业生态大会”上,中央歌剧院分享了一条打动人心的直播间留言。自2024年底入驻抖音平台以来,这支歌剧“国家队”在直播间收到了许多类似的评论留言。短短4个月的时间,中央歌剧院官方抖音账号已经积累了5万名粉丝,前后有23位艺术家加入院团直播公会,今年前3个月累计直播346场,共计吸引270多万名观众在线欣赏歌剧艺术。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歌剧的传播几乎是单向度的,它通常在音乐厅、大剧院的舞台上表演,距离老百姓很远,因此被称作“高雅的小众艺术”。
线下演出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剧院,场次有限、观众有限、演出舞台有限,且缺少年轻观众。“再精美的舞台剧照也难以留住观众的目光。一部制作精良的歌剧即便走出国门巡演,覆盖的也只是华人圈里的‘熟面孔’,难以触达更广阔的世界”。
2024年,一组数据叩开了中央歌剧院的直播大门:非遗传承人单场直播能吸引数万名观众,年轻观众在戏曲直播间停留的时长超过很多娱乐类直播活动。这让中央歌剧院更加明确:歌剧不是无人问津,而是需要换一种与观众的“对话方式”。
这些年来,中央歌剧院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大众了解歌剧、爱上歌剧。自2010年起,中央歌剧院就开始举办年度歌剧公共免费开放日活动,还曾推出歌剧《茶花女》精缩版,推动歌剧“轻量化”呈现。2017年,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的青年歌唱家组成“游吟诗人”组合,用生动新颖的演出形式推广重唱艺术,在专业乐迷圈里深受欢迎。2022年5月,“游吟诗人”组合尝试在抖音平台直播,6位不同声部的青年歌唱家席地而坐,不用声卡、麦克风,全程清唱,引来众人“围观”,实现了一次小小的“破圈”。此后,“游吟诗人”的直播间观众都能保持几千人,最高的一场直播累计观众达到300万人。
直播成了打破“有限线年南京森林音乐节,歌剧《图兰朵》演出现场只有3000名观众,但在直播间,观看人次累计达800万,覆盖全国各地观众。“这充分说明歌剧虽然是阳春白雪,但并不曲高和寡。”中央歌剧院有关负责人说。
“抖音平台需要歌剧吗?需要。”上述负责人说,一个媒介平台要想走得更远,优质内容是密码。“游吟诗人”组合最初只是在抖音平台发布幕后花絮和排练、演出的精彩瞬间,但每天都会收到网友表达想看演出的私信。一位粉丝看了一场歌剧直播后表示,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琐碎日常,偶尔看一场歌剧直播,感觉自己还没有失去对美的向往。
决定开启直播后,中央歌剧院第一时间成立了抖音公会小组,全院上下联动给予支持保障。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“播什么”。
“游吟诗人”这两三年摸索的经验可以借鉴。他们在直播间里清唱经典歌剧,让网友点歌,用美声的方式演唱《那些花儿》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《孤勇者》等大众流行歌曲,“俘获”了大批乐迷。
首先,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丰富。中央歌剧院在抖音官号上打造了四个特色栏目,带领普通大众更深入地了解歌剧:“乐悦共赏”栏目对歌剧艺术进行生活化讲解,通过歌剧知识讲解、经典片段导赏、演出排练探班等形式带领观众了解“歌剧背后的知识和故事”;“乐启星辰”栏目是对剧院大型音乐会和歌剧演出进行直播,让观众感受“歌剧和交响乐的呼吸”;“和光同歌”栏目将剧院赴各地演出的小规模公益音乐会搬上直播间;“岁月留声”则是日常的直播栏目,由艺术家们展示各自才艺,为观众表演。
中央歌剧院为此搭建了3个专业直播间,从设备到运营,为艺术家们做好“后勤保障”。为了帮助“舞台艺术家”转型成为“屏幕互动达人”,公会小组专门组织辅导培训,舞美中心精心设计了可快速切换的直播场景,为他们创造轻松的网上交流氛围。
艺术家们对待直播像线下演出一样认真。小提琴演奏家总是提前到场,在开播前一丝不苟地练习直播曲目。美声唱法耗费精力,歌唱家们演出不遗余力,几首下来就已汗流浃背。每次直播后,直播运营小组都会从直播画面、互动情况等维度做详尽的数据复盘,来调整下次直播的侧重点。
直播时,他们发现“弹幕点歌”环节其实是与观众共创内容的入口,演员们在线“迎考”,既演唱专业歌剧,又为网友演绎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。通过精心运营,中央歌剧院直播间的观众大幅增加,25至35岁的年轻观众占比达四成,互动率也增加了200%。在互动中,艺术家们展示出的真实的一面受到了网友的喜爱:女高音于海霞擅长花腔;“水仙女”重唱三人唱法各异,个性也分明;演奏人员化身“交响乐段子手”,直播间里充满欢声笑语。观众喜欢艺术家们这种自然、真诚的状态,他们有过硬的专业能力,却不“端着”。
“咱也吃上细粮了”“我的品位提高了,竟然刷到这么高雅有趣的直播”“原来咏叹调能唱哭‘00后’”……来自年轻人的评论飘满直播间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当剧团开展公益直播时,一位偏远地区的孩子在弹幕里写下:“原来歌剧是能听懂的,感动。”
看着满屏的互动,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很受触动:KAIYUN入口“高雅艺术不是流量的‘奢侈品’,而是能激活深层情感共鸣的‘金钥匙’。”
“游吟诗人”组合专场线下音乐会结束后,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去。他们表示,自己是看了直播间的演出才爱上歌剧的。在留言区和私信里,“游吟诗人”组合经常收到网友发来的在中央歌剧院“打卡”的照片。这让年轻歌唱家开始想象更广阔的表演空间,“许多没有进过歌剧院的观众看过我们的直播后,或许有一天就会走到剧场里,现场听听歌剧演员具有穿透力的声音”。
“更多的观众意味着歌剧前景广阔,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。”“游吟诗人”组合表示。游吟诗人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化现象,他们创作编写抒情诗歌,并四处传唱。而现在,“游吟诗人”直播间成了传唱经典的“广场”。原本对歌剧重唱所知甚少的网友,通过一场场直播了解歌剧知识。越来越多歌剧迷出现在直播间里,有些观众甚至能和艺术家们讨论歌剧的不同版本。
“游吟诗人”组合线上、线下联动的成功,让剧院很快出现了女声三重唱组合“水仙女”,直播间首场开播就吸引了上万名观众;仅用两个月时间,同时在线人。“这样的好成绩对我们开展线下联动是一种激励。”中央歌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直播为演出创造了不受空间限制的“新舞台”。借助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,艺术家们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、各行各业的“新观众”,获得“新发展”,达到了提升自我、吸引观众、普及歌剧的多赢效果。
下一步,中央歌剧院将推出“群星计划”,让更多的艺术家走进直播间,成为“发光体”——让演奏人员化身“交响乐段子手”,让歌剧演员打造属于自己的Livehouse(小型现场演出场所),用个性化内容激活“圈层传播”;建立“直播学院”,开设镜头表现力、粉丝运营等培训课程,让艺术家从“被流量选择”到“主动驾驭流量”。打造中央歌剧院的“线上歌剧节、线上音乐会,让每位观众都成为“艺术体验官”。
“让每个手机屏幕都成为歌剧的展示窗口,让每次点赞都成为传承的力量,让歌剧的星光点亮万千屏幕。”中央歌剧院有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,古老的歌剧艺术将通过更丰富的直播形式回应时代的脉动。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西藏网”或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(2024)0000004